:::
首頁 校園焦點
line Facebook print

編撰台灣語言地圖集 洪惟仁獲獎


中國時報 胡清暉/台北報導 2014年02月22日


     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致力閩南語研究的施炳華(左)及洪惟仁(右)得獎。 (陳君瑋攝)

       昨天是聯合國世界母語日,教育部頒發本土語言傑出貢獻獎,獲獎的台中教育大學退休教授洪惟仁,曾是政治犯,並在綠島入獄多年,50歲才考上博士,他和研究團隊花近30年深入全台各村落,甚至連墓仔埔也敢去,繪製全台首部《台灣語言地圖集》。
       今年本土語言傑出貢獻獎,共有9人、1個團體獲獎,分別是洪惟仁、楊秀卿、施炳華、楊鏡汀、曾彩金、何石松、石阿松、吳明義、游仁貴,以及維他露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。
今年67歲的洪惟仁,在台師大念研究所時,發表反國民黨的言論被判刑10年,他回想,出獄後找不到工作,索性做些自己愛做的事,投入本土語言的調查研究,迄今撰寫專書及譯作超過40種,50歲才考上清華大學博士班。
        洪惟仁表示,他受到老師鍾露昇的影響,參與台灣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地理方言調查計畫,並且為了製作《台灣語言地圖集》,他和研究團隊成員從1985年開始深入全台各村落,並利用GIS繪圖,詳細紀錄各地所使用的方言,如今已接近完成階段,最遲明年就可以出版。
       洪惟仁說,他會從當地民眾講閩南語「豬」的發音是「ㄉ一」或「ㄉㄨ」,去追溯他們的祖籍,同時,他發現,文獻中提到新竹縣新豐鄉的客家語是以四縣腔占優勢,但實際走訪卻觀察到,當地人講的是海陸腔,研究團隊還特別前往當地墓仔埔墓碑上的祖籍做為佐證。
洪惟仁笑說,《台灣語言地圖集》出版之後,他還有很多研究要持續進行,所以還不想死,每天都勤練氣功,保持健康。
       此外,桃園新生醫專通識中心副教授何石松把客家語融入醫護教育,開發醫護客語課程、教材,希望讓醫護人員學會客家語,幫助醫病關係可以溝通無阻。
93歲的邵族耆老石阿松,利用日文五十音發音系統,紀錄逐漸失傳的邵族語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