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大學之必要!只有專業未必站得上講臺
教育大學之必要!只有專業未必站得上講臺
(2011-01-13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黃凱昕)
大學法修正案賦予教育部整併國立大學的權責,人數偏少的教育大學常被認為是該被整併的目標。臺中教育大學語教系楊裕貿老師認為,教育大學有其存在的價值。只要有教學現場經驗的教師都知道,只擁有專業、不一定能站上講臺。(記者黃凱昕 / 採訪)
原本是教育學系的背景,因為書法及寫作教學的專長而任教於語教系,楊裕貿老師認為,當代的教育目標是帶起每一個孩子,教育!絕對是專業,「不少人都有這樣的授課經驗,以為自己口沫橫飛獲得滿堂喝采,可真正評鑑下來,才發現:能與自己回應互動的,畢竟只有少數的秀異份子,而本身就質地優秀的學生,還需要老師費心嗎?」
不服輸的楊裕貿老師以教育學系結構分析的思路,跨足被視為是藝術領域的書法及寫作教學研究,更擅長教學計畫編寫,因此與現場老師有許多接觸的機會,他感慨的表示:許多現場老師都需要支援與協助的,而教育大學就是他們的最佳夥伴與諮詢對象,因為只有專業、不一定站得上講臺。
面對少子化、師範教育體系首當其衝。中教大校長楊思偉指出:該校輔導的範圍早走出大臺中,尤其偏遠地區的師資再進修,更是該校關注的焦點。他憂心地說:如果因為現實考量,緊縮甚至中斷師資培育,可以預期:教師將出現年齡斷層。首先、當某年段教師大量地退休,校園經驗必定青黃不接。而教師團隊的年齡層出現偏鋒,也將衝擊校園文化。
楊思偉校長在建國百年大學校長會議上提出極具建設性的提議,他說:全球華語熱潮,我國對外華語機制似乎可以進一步整合;包含文建會統籌的臺灣學院、教育部的臺灣教育中心、甚至勞委會也希望為外勞開設來臺前的行前教育,如果這些機制能進一步整合並與教育大學系統串連,必定能發揮指臂功效,為華語師資開創出路。教育部長吳清基肯定這項建議,當場裁示:備案處理。